学者之声

    学者之声

    网站首页 > 正文

    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 : 2021-07-09    

     

     


    作者|逄锦聚(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讲席教授)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矢志不渝的神圣使命和奋斗目标。我们要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是以经济为基础,包括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在内的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人人都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分阶段、先局部后全部、不断实现的过程。其实现的程度,一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取决于经济社会制度。没有生产力发展,就根本谈不到富裕,没有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即使富裕也是少数人的富裕而难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带领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前进中出现的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靠改革发展去解决。在新时代、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目标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人民中心 共同富裕 大力发展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

    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矢志不渝的神圣使命和奋斗目标。经过百年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奇迹,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但面对新时代、新阶段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还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在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更进一步、更加实质性的进展。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并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民众翻身得解放,建立新中国,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概念的是毛泽东同志。1953年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这个决议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形成的。其后,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同志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后,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强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几代领导人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对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认识从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进一步确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更高的理论高度。

    从上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而艰苦奋斗的过程和关于共同富裕的认识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要追求的共同富裕至少包括以下最基本的要求:(1)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2)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3)共同富裕不仅指经济上共同富裕,也包括人民对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正义、道德提高、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追求,是人人都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5)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这样的认识符合我国实际,不仅使我们对实现同富裕的目标认识更加清晰,而且对于将共同富裕仅仅理解为物质富足、经济富裕的观点,也是矫正和拓展。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程度,一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取决于经济社会制度。没有生产力发展,就根本谈不到富裕,没有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即使富裕也是少数人的富裕,而难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制度与生产力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而言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二者相比较,生产力发展则具有更为深层次的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度的变迁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此决定共同富裕也只能是由渐进到质的飞跃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看,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几十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只能在革命老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等局部地区,实行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措施,逐步地有限程度地解决农民吃饭问题,谈不到富裕,共同也是局部范围的共同。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按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总体上说,全体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名义增长566.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年均实际增长6.1%。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达7.7亿,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比1978年末减少约7.5亿。党的十八大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实施,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发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深入推进,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6467元增加到2018年的39251元,年均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430元增加到2018年的14617元,年均实际增长7.7%。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跨越式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不再占据绝对主体,经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增加。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0.6%,比1964年下降了30.3个百分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使受新冠病毒疫情的严重影响,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破100万亿元大关,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为17%左右,经济总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二,14亿人口人均收入达到一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全国卫生健康支出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74.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0.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9%。

    表1 1949—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阔步迈向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中的资料制作。

    图1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资料来源:《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新华网,http: // www. xinh uanet. com/ politics/ 2021- 04/ 06/ c_112 7295 868. htm。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说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动态、分阶段、先局部后全局、不断实现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经济社会制度的发展完善程度不同,共同富裕的程度也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致力制度的变革。但从根本上说,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地做过论述,中国共产党对此的认识也十分清晰。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把全部资本集中到自己的手里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论述苏维埃政权任务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中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时多次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同时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生产力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丰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第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时代新阶段,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大力发展生产力,要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引领,实施高质量发展。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发展理念,提高企业活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始终把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当前,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科技进步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核心是科技的竞争。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得力措施加快科技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加快科技发展的重大举措。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为发展生产力作贡献的所有劳动者都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生产力做贡献。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调动一切积极性,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全面深化改革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的探索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探索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结论。

    经过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探索,“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但是,由于在探索过程中缺乏经验,走过弯路,尤其是长期实行了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优越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共同富裕的程度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但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方面我们迈开了大步,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和财产占有差距较大、在全部人口中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过小、在社会保障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实现公平。这些问题虽然在逐步得到解决,但依然要高度重视。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政府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较2007年下降0.43,较2012年下降0.17,但仍达到2.71。地区差距虽然也呈现出不断缩小态势——以2017年为例,东部、中部、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收入相对差距分别比2012年缩小0.06、0.02、0.11,但如果以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为1,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66,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8,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19。另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提供的情况,根据2019年相关数据,我国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的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其中,低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高于1000元。

    这些情况说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应该指出的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我国面临的挑战和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在全体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出现的差距拉大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促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的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所以“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而进行的经济改革,要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着力探讨实现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措施。

    第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三,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首先,着重保护劳动所得,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尤其要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加快乡村振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次,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领域改革,调节收入分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看,发展市场经济是可以解决富裕问题的,但靠市场自发调节解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要措施包括: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千方百计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五,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这些改革中,要特别发挥经济特区和沿海先富地区改革先行的示范作用,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改革,同时通过后富地区的加快改革发展,解决地区之间改革不平衡的矛盾。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以使收入分配发挥调动各个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总的目标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为共同富裕奠定强大的财富基础,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分好“蛋糕”,为缩小地区和居民收入差距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由衰到兴的历史证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通过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和先进的理念指导。经过百年的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享是其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根本宗旨,也反映着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坚持四个方面:(1)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2)全面共享。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既包括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也包括政治发展成果,文化发展成果,社会发展成果和生态文明发展成果。(3)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没有发展就没有共享的物质基础。(4)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共享发展的四个方面相互贯通,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共建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要引导更多的劳动者参与经济建设。要鼓励创新创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共享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加快乡村振兴。

    要着力改善民生,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等。这都是在实现更高水平共同富裕中要着力搞好的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定会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目标一定能实现。


    文章来源:经济学动态

     

     

    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广穹路899号
    邮编:314001
    电话:0573-89998828 
    邮箱:jjxy@zjxu.edu.cn
    学院纪委邮箱:jjxyjw@zjxu.edu.cn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进入嘉兴大学经济学院

    Copyright @ 2021 嘉兴大学经济学院   浙ICP备12033620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604号